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党建工作专题
“学百年党史,读红色经典”——数字工程中心郭琰-读梁家河
发布时间:2021-04-09     作者:   分享到:

当年的延安一直没有摆脱贫困。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来延安参观访问。时任延安行署专员土金璋回忆说,听到延安不少人吃不饱肚子,一家五口人合盖一床被子时,总理反问:“为什么会这么苦?”面对一桌酒席,周总理只吃了一碗小米饭。“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生活还很苦……”说这话时,周总理眼中闪着泪花。

 延安地区当时辖14个县,有130万人,人均粮食不足25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锅里没粮,口袋没钱,是大多数农民贫苦生活的真实境况。  

周总理向延安地委、行署提出“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要求。他说,等延安建设好了再来。  

周总理的要求被广泛传播,得到了延安人的积极响应,知青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一些已经被提拔为干部的知青甚至一再写申请,要求回到农村,搞好粮食生产。

而实际上,这时的习近平已经在谋划着梁家河的粮食增产计划了。  

他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个让村里人吃惊的计划就出炉了——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  

打水坠坝就是在山谷筑起两道坝梁,然后引水冲刷山体,让水流挟带着泥土在山底淤积成坝。这是一项新技术。按照习近平的设想,这个坝打成后,梁家河沟口这一带将变成一片良田,梁家河人可能就再也不会挨饿了。  

这个美好的憧憬激励着他。他公布了这一计划,并挨家挨户做工作。  村里人议论纷纷:“近平想给咱们村修个大淤地坝,多种粮食,是好事。可那个地方雨季山洪那么凶,搞不好就会把坝冲垮,劳民伤财地白忙活一场。肯定不成!”  

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梁家河沟口在雨季就是一个巨大的泄洪口。梁家河山上植被稀少,土壤存不住水,极易形成山洪。山洪暴发时,滚滚泥流从后沟的道道山谷中奔流而出,然后汇聚在一起,冲向沟口。这样的山洪,一般坝梁根本无法抵挡!  

这就是以前大家都在拐沟打坝的原因。  

大家反对的不是打坝,而是反对在沟口打坝!老几辈人,从没有人想要在那个地方打坝。  习近平也知道,反对者们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就是村里王家的祖坟正处在坝堤的位置上,这涉及王家12户人的利益。

 村里老几辈人不敢想的事,习近平想了,而且还要干成。他找到已调到关庄公社工作的王宪平,说:“黑子,你在咱们村过红白事一直当‘总管’,村里人都听你的,你帮我给大家做做工作。”  王宪平听了习近平的计划,一下子全明白了,他知道反对的阻力来自哪里。但王宪平对这个计划一开始也没有信心:“帮你没问题,但这个坝能打成吗?夏天发洪水,真能冲垮的。”  

习近平说:“这个我早计划好了。沟口一侧给它拦住,淤地坝的另一侧给它加固好,把自然河道的一部分加深、清淤,形成一条大的泄洪沟。只要保证夏天水量最大的时候,泄洪沟能承受得住,那淤地坝就不成问题。咱们精心施工,保证质量,只要这个淤地坝搞好了,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咱们村里的大片良田就出来了。”  

梁家河沟口的地形王宪平再熟悉不过了,他按照习近平的思路,仔细考虑后觉得有道理,心里便有了数。  

习近平又说:“黑子,你说咱梁家河为啥穷,为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好地太少了。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好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  

“能成,我帮你跟村里人说去。”王宪平答应了下来。  他向单位请了假,回村逐一拜访自家的爷爷、叔叔和兄弟们。  

爷爷们握着旱烟锅子说:“黑小子,那可是咱姓王的祖坟,是请阴阳先生看下的,梁家河再找得下这样的好风水吗?想都不要想!”

 叔叔们盯着黑子说:“不怕,只要你给咱再寻下风水一样好、路一样远近的坟地,能行嘛!”  

兄弟们嘻嘻哈哈地说:“你觉悟高,你家的你想咋弄是你的事。我家的,你别管!” 

 淤地坝说了一圈没有一家松口的,黑子不死心,再说。一天、两天、三天……他天天登门,把习近平规划的怎么建坝、怎么引水、如何加固、怎么防洪等办法,给大家讲了一遍又一遍。“你们说的洪水垮坝的情况当然有,但只要把泄洪沟建好,淤地坝的安全肯定没有问题。”  

终于,有人松了口,王宪平趁热打铁:“你看,近平做事一向稳妥、可靠,啥时候胡来、蛮干过?他是外来的,不是咱梁家河人,却能给咱当这个家。他每天辛辛苦苦地带领大家劳动,下的力气最多;回到家里又要洗衣服,又要做饭,多不容易。现在管大队里的大事小情,付出就更多了。他本来可以不主张打这个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要打坝,他还得带头劳动,受这份大苦,图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咱们村多打粮食,让大家吃饱肚子吗?将来咱打的粮食吃不完,还可以存起来,不就过上好日子了吗?你们当老人的,在村里有威望,一定要支持他把这个事情弄成。”  

终于,老人们被说动了,他们说:“近平这个娃娃确实可靠,他也确实是为村里好。你们娃娃有文化,懂得比我们多,咱就不好反对了。”  

打坝的事终于定了下来。虽然还有人不同意,但大局已定。  就这样,梁家河的第一座水坠坝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习近平为此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他一边指挥,一边劳动,不分白天和黑夜。  

但问题又来了,大坝坝体到底需要承受多大的冲击力才是安全的?习近平跑到县城,找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来现场勘察,并根据当地水文资料,按照百年一遇的泄洪量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根据这个计算的数据,习近平他们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标准,又对排洪沟两侧进行了加固。  

淤地的时候,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是最苦的差事,石春阳说:“一是速度要快,劳动强度大;二是水会溅湿裤子,很冷。”习近平主动去水沟旁铲土。打夯、搬石头,这些苦活重活他都抢着干。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拿出了冲天干劲,终于把这个坝打成了。  

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2015年,习近平回梁家河,路过这块坝地的时候,在坝边看了很久。坝地里栽种的一排排杨树苗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笔直地挺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