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末级渠系改造让更多农民受益
陕西日报 2007-08-07
渭北塬上,泾阳县封家乡大区子村村主任贺金辉,近来一直为村上争取末级渠系改造工程项目而着急。隔壁小区子村改造后,解决了渠道输水的渗、跑、漏,还将50亩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这使大区子村民很羡慕,贺金辉也指望赶紧将村里的渠道衬砌列入改造规划。
除了小区子村所在的泾惠渠灌区,陕西省还有冯家山、东雷一黄、二黄、石门共5个灌区被列入国家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至今已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46万亩,1万多户农民享受到了农灌节水的好处。
末级渠系节水缺位
灌区斗渠以下末级渠系是水利骨干工程输水到田间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田间水的利用率和农民灌溉水费负担。陕西省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有12处,设施灌溉面积1185万亩,灌区骨干渠道由灌区自行维护,斗以下的末级渠系由农民用水协会和村组管理,输水损失由农民负担。由于末级渠系几乎都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运行多年大都破烂不堪。
“我这地离斗渠有1000多米远,过去水流得慢,渗跑的多,浇1亩地要1个多小时。1小时水费50多元,一茬子麦要浇3次水,水费就要150元,再加上化肥、农耕费用,种1亩地庄稼几乎没收入,还要贴赔功夫钱呢。”扶风县天度镇50多岁的张安志深感斗渠灌溉之难,算着一笔农业投入账。
据统计,仅冯家山水库灌区北干十五支渠,13条斗渠中衬砌完好率不足30%,59条农渠衬砌率不足20%,虽然灌区对农民实行每立方米0.2元的水价,但斗口到地头的农渠越长,损耗水量就越大,农民承担的水费就越重。
灌区田间渠系急需配套完善“强筋壮骨”。2006年,泾惠渠、东雷一黄、二黄、冯家山水库和石门水库5个灌区被列入国家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
渠系改造农民受益
为用好改造资金,发挥投资效益,陕西省将项目试点工作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内容,各项目区精心组织专家小组编制项目方案,又通过招标进行专业化施工,将原来的大土渠统一建成了不到50厘米的U形水泥渠,利于渠系行水,还为农民拓展出了好多土地。“以前土渠里的水是老婆婆走路,现在衬砌的渠水是青年人走路。”汉中石门水库管理局局长许继学形象描述末级渠系改造带来的变化。
末级渠系改造后,水流畅通了,95%的水量都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输水效率提高了,平均一亩地减少20多分钟,项目区灌溉水的利用率平均提高15%以上,农民的水费负担减少15%以上。
改造还降低了维护费用。泾阳县泾干镇封家村四组农民用水协会会长王普说:“土渠每次行水后,都会出现杂草疯长,不清淤水就无法流过去。渠系衬砌后,每年清淤量大大减轻。原来一个斗土渠光平整一次就要2000元,现在只要600元就完成了维修养护。”
项目还需扩大实施
石门水库灌区是省内唯一一个水稻灌区,农民插秧用水有季节性。原来渠里放再大的水,下游却半天过不去水。水大了就淹了沿渠村民的油菜地,水小了在地头等几个小时还到不了。通过末级渠系改造衬砌,裁弯取直,平均一亩地年节约用水167立方米,与改造前比较,节约用水量16.3%,一年就能节约9000万立方米的水量。
末级渠系改造推进了农业节水,减少了水费支出,农民受益可观。据介绍,陕西省在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分别选了5个灌区进行末级渠系改造试点,然而“僧多粥少”,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能够列入改造项目。陕西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灌区较多的省份,目前全省还有7700多公里的斗渠没衬砌,60%的农渠还是土渠。试点项目还需扩大实施,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