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原勘察分院党委书记杜平安同志撰写的《昆仑记忆》之一刊发后,院内网点击率较高,反响很好,对弘扬下坂地精神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现将记忆之二刊载如下。
记忆之二:
炮声,轰轰隆隆地在千山万谷中回荡,震得山腰上的碎石哗哗地直往下滚动,震得积雪冰屑如瀑布般 “飞流直下三千尺”。顿时,空旷沉寂的昆仑山中似有千军万马在奔腾呼啸。这是物探队以放炮获取能量,在做地震勘探工作。
塔什库尔干河流域覆盖层成因复杂,层位深厚,又受地形地物的限制,就很难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为了按时完成任务,物探队的同志们只有与时间赛跑,早6点钟摸黑出发,晚10时摸黑收工,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中间并无片刻休息。大家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雪水,硬是把时间给“抢”了回来。就这样,经过整整两个多月的努力,才终于提前拿下了下坝址的物探任务。之后,物探队又转战上坝址,作河滩物探工作。在这里,不但要在冰冷的河水里和长满绿苔的乱石中安置检波器、埋放炸药,严寒与不时滑倒都在其次,爆炸所引起的碎石崩裂、四下飞溅,空旷的河滩又无可隐蔽之处,同志们只好趴在湿地上,以防被炸伤。等爆炸过后,有的人浑身上下已被水湿透,寒风刮来,冻得瑟瑟发抖。那时手脚虽也不听使唤,但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工作,直到晚上收工才回到住地。有的同志感冒了,浑身疼痛,没有医生,就用土办法熬生姜汤放红糖喝,再捂上被子发汗,第二天照样出工。就这样,物探队在下坂地上下坝址共完成地震剖面80余条,全长12000余米,标准点7000多个,减少钻探量三分之一,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缩短勘察工期奠定了基础。
这些物探队员们是在完成盖孜河的勘探任务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塔什库尔干河下坂地水库勘探区域的。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盖孜河流域的勘探情况吧。因为,盖孜河流域的勘探是很值得书写一笔的。盖孜河水系横穿昆仑山脉,测区布仑口——砍力克位于其区域的剥蚀山区。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河床覆盖层由第四系冰碛、洪积和冲积等松散堆积物组成。以北昆仑断裂为界,其上游一般由冰碛堆积的碎块石加沙土及冲洪积的砂卵石组成;下游由冲洪积的砂卵石组成。冰川造成河谷深邃、两岸壁立,岩石嶙峋、山峦起伏,地形十分复杂。盖孜河流域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自治州境内,其梯级开发工程是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工程。要求物探在3个月内完成盖孜河流域从布仑口到砍力克100多公里地段、10多个坝站的勘探工作,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为尽早完成任务,这支10多人的小分队从内地确切的出发时间是1986年3月6日。朋友,请记住这个日子吧!从这时起,在春寒料峭中,这支很不起眼的队伍自古城西安出发,一路风尘,步履匆匆,星夜兼程,来不及欣赏马蹄声声、驼铃叮当的丝路风情,而是怀着一腔建设大西北的灼热情怀,快速到达目的地后,就全面铺开了勘探工作。队员们当年的日记发人奋进,令人震撼!
三月十三日 夜
作为新疆分队首批队员,告别了同志们和亲人,3月6日上午9时许,从西安坐上火车,10日下午6时到达乌市,12日下午9时落脚喀什麦盖提办事处,13日上午9时离开喀什,下午5时进入昆仑山中的盖孜河驻地。计划稍事准备,就开始工作。节奏之快,可见一斑。时间紧,任务重,不得不快呀!遗憾的是,喀什热闹的“巴扎”,壮丽的清真寺,多少人魂牵梦绕的香妃墓,还有那小毛驴拉着的一车车披红头巾的维族女孩和欢快的笑声,这一切都粼粼地碾过石板小街……南疆重镇的异域风情无缘领略,随之而来的是兴奋、紧张,还有一丝忧虑:我们要与昆仑山为伍了,能适应得了吗?
三月十四日 雪
我们是昨天乘分队的敞篷大卡车从喀什出发的,行驶了8个多小时到达阿克陶县盖孜河驻地。一路上大风裹着雪和沙子,把荒漠搅得一片迷茫,卡车的速度似乎也慢了许多。坐在车厢里,裹着大衣,缩着脖颈,风很冷、很硬,夹着豆大的沙粒,刮得人无法忍受,不多时,手脸就都麻木了。待下了车,搓搓脸,跺跺脚,好一会才恢复了知觉。
首次置身在荒漠特有的灰暗、凝重、冷漠的氛围中,你就不得不为之震撼了。远处被冰雪覆盖着的盖孜山峰上,还在纷纷扬扬地飘洒着大雪,那雪花堆积在冰峰上似乎发出了欢呼的声音,我们真地听到了吗!是的,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呼应着:昆仑山,我们来啦!
三月十五日 晴
我们住的地方是放牧人用来圈养牛羊的破房子,里面的牛羊粪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足有尺把厚,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刺鼻的畜粪味吸入鼻孔,呛得人喉咙奇痒,咳嗽不已。无奈之下,只好用被子包着头,好在劳累了一天,也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早晨起得早,动手清除了畜粪,铺上一层细沙,觉得味道不那么浓烈了。当地人说,屋内不用消毒,牛羊粪就是最好的消毒剂呢。不知这可是真的。再说,我们也没有消毒剂呀,还是将就着住吧。
8点出发,去砍力克坝址区踏勘。这预示着紧张的勘探工作正式开始了。
三月十六日 阴
昨夜,刮了一夜的大风。不难想象,黑暗中,定是飞沙走石,沙尘飞扬,与茫茫大雪共飞旋。我们住的屋子似乎要被掀翻、卷走,一股股沙子直向屋内倾泻,撒满床铺,耳朵鼻子也灌进了不少沙子。早上起来,抖抖被子,沙子居然唰啦作响,褥子上也是厚厚的一层。几个人连忙加固了屋子,以防大风再刮。要知道,这样的风是经常都刮的。到取水处打水,积水潭早被砂石、牛粪、杂物充填了。从河里取来的泥水,沉淀了几个小时,依然浑浊不堪,不得已吃了顿“泥水面”。大家笑着说,这就是昆仑山特有的“浆水面”,味道不错哦。
吃饭耽误了时间,下午4点出工,去最近的托尕依电站坝址测定基岩动弹模量,共测得15组数据。此坝址区以安山石为主,新鲜完整坚硬的纵波速(S)5700(m/s)、动弹模量(Ed)80.1(10kg/cm);弱风化,裂隙发育,呈块状结构的纵波速(S)3300(m/s),动弹模量(Ed)26.4(10 kg/cm);呈强风化的纵波速(S)2200(m/s)、动弹模量(Ed)11.7(10 kg/cm)。
晚上11时回到驻地。
三月二十日 阴
时间就是效率。我们要不辜负院队领导、职工的希望,不辜负新疆1300多万各族人民的重托,尽快完成勘探任务,使盖孜河流域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早日建成。这不,地质、钻探、物探三大专业已于三月中旬全面铺开,各项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说这里苦,说工作累,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天野外工作10多小时,面馍都是夹生的,菜只有土豆、白菜、莲花白。水土不服,不少人拉肚子;有的口舌生疮,吞咽困难;原来有胃病的人胃痛加剧,呕吐不止;没胃病的人胃感灼热,口吐酸水。早上坐卡车去出工,迎一路冷风,到工地胃痛得腰都直不起来,稍稍休息一下,就投入到紧张的勘探中去。最要命的是有时必须蹚水。挽起裤腿,咬紧牙关,把脚伸进冰冷的河水里,像触电一样,刺骨之寒就遍及全身,双腿似乎失去了知觉。上得岸来,冷风一吹,真的像刀刮,立时站都站不稳了,急忙用白酒擦擦腿,使劲揉搓着,稍好一点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人说,我们是为了挣钱。是的,既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为院队谋取经济效益,自己也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
四月二十八日 晴
公格尔隧洞中段,距进口约5km,位于盖孜河左岸的冰碛洪积物组成的洪积扇上。地面高程3353-3435m。经过几天的勘测,探明覆盖层由碎石块加沙土组成,厚度75—139m,波速1850m/s。基岩为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石墨片岩,岩体破碎,片理、裂隙发育,波速3600-4400 m/s。这些资料表明,我院的物探技术日趋成熟,已不亚于国内其他院的水平。
审视整个工作量,已完成公格尔隧洞中段、玉其卡帕电站公格尔引水坝、公格尔电站、盖孜电站依给库拉木引水坝、盖孜电站克勒麦拉克引水坝的勘探,任务已经过半。信心更足了。
今天,天气晴好。大家的心情也好。站在山顶高处的蓝天白云下,一旁的冰川洁白无暇,风平雪静;山下,盖孜河像一条炼带,蜿蜒而去;中巴公路上的汽车小如玩具般地急驰着,稍不留意便无踪无影;成群的骆驼、牛羊像无数个小黑点,在山坡上蠕动;一条清清的溪流从山顶如银链般地倾泻下来,冲开灰褐色的坡积层,向山下静静地流去;一只雪鸡,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在水中嬉戏……
大家沉浸在这难得的“山水画”的享受之中,好久没有这么轻松过了。
六月二日 雨
托尕依电站的物探终于结束了,这也是对最后一个坝址的勘探。大家冒着蒙蒙细雨工作了一整天,衣服都湿透了。返回驻地已是晚上9时多,换衣服时,好多人此起彼伏,打着喷涕,竟惹得大家哄然发笑,疲劳就在笑声中消失了。
从3月15日开工至今,整个工区的任务提前10多天完成了。完成的工作量是:剖面74条,长度8928m;标准点4863个,测量点1500个;剖面图74张。均达到设计要求。成果报告正在编写中。
这时,望着窗外的雪峰,不禁在想:昆仑山高则高矣,寒则寒矣,其极高与极寒却是在一个极为深厚而广大的山脉与冰川的集群中显现的。孤仞上不插天,独冰岂能久寒?是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晚上喝庆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