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利厅召开《郑国渠遗址保护与发展规划》评审会
来源:陕西省水利厅网
8月3日,省水利厅在西安组织召开《郑国渠遗址保护与发展规划》评审会。省水利厅总规划师黄兴国主持会议。
会议邀请了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历史工作组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教授,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兼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马耀峰,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秘书长、西安文物保护中心秦建明研究员等省内外文物、旅游、水利、建筑、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围绕对郑国渠遗址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规划》内容丰富,思路明确,框架体系完整,基本同意通过审查,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意见和建议。
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距今已有2260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1996年郑国渠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的建成,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促使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的建立,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令世人叹为观止,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与其他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相比,与郑国渠的重要历史地位相比,郑国渠遗址的保护工作严重滞后,基本处于原生状态。为此,按照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要求,切实推进郑国渠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大力弘扬秦水文化,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省水利厅组织编制了《郑国渠遗址保护和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强国战略进行了深刻论述。郑国渠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探讨郑国渠遗址保护和发展问题,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积极弘扬秦水文化,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客观要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陕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兴国指出,要深入挖掘郑国渠以及历代引泾工程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价值,在加强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水文化的开发工作,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水文化研究、保护、开发的良性机制。
厅规计处、机关党委、科技处,省泾惠管理局、陕西水利博物馆、咸阳市水利局及泾阳县政府、泾阳县文物局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