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防灾减灾:以人为本科学防控 打赢硬仗
中国水利部网
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防汛抗旱 防灾减灾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淮河流域、长江上游、珠江上游以及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东北的东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和江南、华南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夏旱。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和严重旱情造成的损失。但目前全国防汛抗旱形势仍十分严峻,大江大河随时可能发生大洪水,山洪、泥石流、台风、干旱等多种灾害易发突发,抗灾救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地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抗大旱、救大灾,有利有序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力争打赢防汛抗旱救灾这场硬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雨情多、汛情大、灾情重
入汛以来,我国呈现先旱后涝、南涝北旱和旱涝并发的格局。受降雨影响,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游干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长江上游部分支流和中游支流丹江及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发生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韩江发生较大洪水,重庆、云南、贵州、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新疆等地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或超保洪水,其中贵州曹渡河、重庆壁南河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
与此同时,进入6月份,北方地区降雨稀少,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夏旱。目前,黑龙江西部、内蒙中东部和江南华南地区伏旱持续发展。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分析说,今年以来,全国汛情、旱情、灾情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6月份以来,淮河、嘉陵江、汉江流域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多5成到1倍。其中,淮河流域6月29日至7月25日累计降雨量达370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多2至3倍。7月17日,重庆市主城区24小时降雨266.6毫米,创该市11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
二是洪水涨势猛,量级大。自6月30日起,淮河干流王家坝站水位4天上涨了7.48米。之后,淮河干流上中游和洪汝河等支流全线超过保证水位,干流王家坝、润河集两站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均超过2003年,润河集站还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淮河王家坝出现四次洪峰,超警时间累计达26天。四川嘉陵江支流渠江罗渡溪站7月初仅4天水位就上涨了20.57米,洪峰水位超过实测历史最高水位。
三是山洪灾害频发,损失严重。入汛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和西北等地山洪灾害频发,其中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山洪灾害60起;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70%。7月底至8月初,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陕西商洛市等地因局部山洪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四是南方地区旱情重,发展迅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7月中旬以来,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伏旱发展迅速。东北的东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南江大部基本无有效降雨,旱情持续。7月下旬至8月初,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增加8000多万亩,临时饮水困难人口新增300多万人。
五是洪涝干旱灾害损失重。截至8月5日,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全国农作物受灾12655万亩,成灾6937万亩,受灾人口12279万人。与此同时,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发展到1.64亿亩,有753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受旱程度重于常年同期。
国家防总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灾情总体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重,多项灾害损失指标均高于2000年以来的同期平均值。
以人为本科学防控 灾害损失有效减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把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加强领导,靠前指挥,奋力抗灾抢险,妥善安全群众。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措施,有效地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国家防总今年以来及时启动Ⅰ级响应1次,Ⅱ级响应1次,Ⅲ级响应2次,Ⅳ级应急响应50多次。
各级气象、水文部门面对复杂多变的气象、雨情、水情,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的变化,尤其是加强淮河流域监测力量,加密测次,及时准确地作出淮河洪水的滚动预报。
各级防汛部门针对严重的汛情和灾情,及时研究,加强与有关部门和重点地区的会商,为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利支持。在淮河防汛抗洪中,科学调度石漫滩、宿鸭湖等上游水库,拦洪错峰,有效减轻了中下游防守压力;及时启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主要泄洪河道,降低洪泽湖水位,以利上中游洪水下泄;及时运用行蓄洪区,降低中下游河道水位。先后运用老王坡、蒙洼、姜唐湖等10个行蓄洪区,累计分洪约1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
国家放防总、水利部向淮河流域派出各类工作(专家)组42个,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抗洪救灾和险情抢护,并商财政部紧急下达特大防汛抗旱经费16.68亿元,紧急调拨了50艘冲锋舟、530只橡皮舟、100万条编织布、80万平米编织布、24万平米土工布、15000件救生衣等防汛抢险物资。
民政部门及时启动了救灾应急预案。今年以来,共启动应急响应36次,先后向灾区派出35个工作组。与此同时,及时下拨了救灾款物。截至7月31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4.4亿元,并向西藏、贵州、云南、山西、重庆和四川等6个省区市紧急调运3.35万顶救灾帐篷。
农业部先后5次召开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办公会议,部署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了受灾地区夏粮、旱稻生产的稳定发展。截至7月31日,农业部已派出农业生产救灾工作组和生产督导组42个,分赴重灾区和粮食主产区,调查了解灾情,帮助地方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向21个省区市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2亿元,组织动员10多家种子企业向灾区捐赠种子,支持灾区抗灾救灾和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
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及时指导了各地防治工作。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奔赴一线、抗洪救灾,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作出了重要贡献。
防灾救灾、抗灾救灾工作初见成效。据统计,今年淮河行蓄洪区淹没耕地为59.01万亩,比2003年减少18%,比1991年减少57%;今年行蓄洪区共转移1.03万人,比2003年减少95%,比1991年减少99%。
打赢防汛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当前,全国正值防汛关键时期。从历史上看,我国大江大河的大洪水多发生在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长江支流汉江、黄河支流泾、洛、渭河等北方河流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前期台风登陆我国个数偏少,后期台风登陆频率将趋于密集,不排除有强台风登陆的可能,防汛防台风形势相当严峻。
此外,淮河发生大水的年份往往伴随着江南、华南地区的干旱,据气象预测分析,未来十天我国江南、华南大部仍将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江河来水少、蓄水不足的形势近期难以改观,南方旱情呈进一步加重趋势。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当前防汛抗旱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存在麻痹松劲情绪,同时应对洪涝和干旱灾害困难多,病险水库和水电站隐患突出,水利工程水毁修复、重建任务重。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需要重点把握好六个方面。
一是加强大江大河防汛抗洪。目前虽然淮河流域干流水位已全面退至警戒水位以下,但据预报,淮河流域近期还有较强降雨过程。同时黄河、海河、松花江等北方河流也随时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应加强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洪水,加强防洪工程的抢护,确保大江大河安全度汛。
二是加强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水库安全度汛是防汛抗洪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水电站安全事故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针对水库病险严重、防洪隐患多特别是中小水电站监管不力等问题,切实加强水电站安全度汛工作,落实管护责任和预警措施,加强值守和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提前转移下游群众,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三是做好山洪、泥石流和台风防御工作。近几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山洪灾害日趋频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应强化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认真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和防御措施。同时,完善防台风预案,密切监视台风动向,加强预测预报,提前做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是加强抗旱工作。对地方工作加强指导和服务,千方百计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用水。加强水库、河道和灌区的调度,优化用水计划,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抗旱用水,做好抗旱水源和抗旱物资的调度,及时兴建应急抗旱水源工程,购置抗旱机具,落实抗旱用电、用油和信贷等保障措施。
五是搞好应急排涝和水毁工程修复。目前,全国水利工程水毁损失已达上百亿元,大量水库、堤防、水闸等防洪工程损毁严重,亟需修复。有关地区要高度重视水毁工程的修复,制订修复计划,落实修复资金,尽快恢复工程的防洪能力。
六是统筹兼顾,抓好生产。在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统筹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当前正值秋季农业生产关键时节,应努力扩大秋粮面积,抓紧受灾农作物的抢种、补种和改种,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搞好田间管理和生产技术服务,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