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防汛抗旱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日报 2007-08-31
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
本报北京8月28日讯 记者李力报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虽然今年我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水旱灾害,因应对有序、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轻,防汛抗旱取得了显著成效。
陈雷介绍说,防汛抗旱取得的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确保了重要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安全。在部分中小河流水位超过堤防保证水位、水库超设计水位的情况下,各级防汛指挥部科学调度,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
二是因灾死亡人数大为减少。全国因洪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减少近五成。淮河紧急转移80多万人,无一人伤亡。
三是减灾效益较为显著。全国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减少12。9%,减淹耕地6078。8万亩,减免城市进水200座,减灾效益达2005。9亿元。抗旱浇灌面积2。35亿亩,解决1476万人饮水困难。同2003年相比,沿淮三省堤防险情减少3/5,淹没面积减少2/5,转移人数减少2/3,倒塌房屋减少4/5,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1/2。
陈雷强调,目前我国仍处于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多发、易发时期,防汛抗洪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下一步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和科学调度,着力做好大江大河防秋汛工作,切实加强山洪灾害、台风防御和水库水电站的安全度汛工作,做好抗旱工作,夺取全国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8年来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达2783亿元 经济日报
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为抗御洪水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报北京8月28日讯 记者李力报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向中外记者介绍了今年我国水旱灾害的总体特点,以及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特点。
陈雷分析说,今年的水旱灾害总体上呈现“两大两重”的特点。一是淮河洪水量级大。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其他大江大河干流水势平稳,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二是山洪灾害损失大。全国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七成以上。三是城市暴雨洪灾重。重庆、济南发生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严重暴雨洪灾。四是部分地区旱灾重。东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夏旱。
今年防汛抗旱工作主要有八个突出特点,陈雷说,首先是领导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中央领导同志情牵灾民、心系灾区,多次对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在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亲赴防汛抗洪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
二是提早部署。国务院、国家防总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全国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工作。在淮河洪峰到来前国家防总及时召开紧急会商会议,科学决策,及时启用蒙洼蓄洪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 三是充分准备。汛前,开展了防汛抗旱工作全面大检查,会同监察部联合通报了全国重要防洪工程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加大责任监督力度,修订完善防汛抗旱有关法律法规预案,会同总参作战部举行了联合军地防汛演习,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各地也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四是科学调度。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利部门加强预测预报,精心调度水利工程,努力减少水旱灾害。在抗御淮河大洪水中,科学调度水库拦蓄洪水,及时启用泄洪河道下泄洪水,相机运用行蓄洪区行蓄洪水,有效缓解了淮河防洪压力。
五是工程效显。1998年—2006年,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达2783亿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建设投资达1706亿元,占61%。治淮骨干工程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66亿元。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为抗御洪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治淮工程在今年抗御淮河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
六是严密防守。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靠前指挥,及时组织堤坝防守。在淮河抗洪高峰时期,沿淮三省共有50多万军民上堤防守,其中解放军、武警官兵1万多人,他们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工作。
七是合力抗洪。各部门积极配合,防汛抗洪救灾机制运转有序高效。沿淮三省以流域防洪为重,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服从调度,团结抗洪。
八是救助有力。国家防总启动Ⅳ级以上应急响应56次,其中针对淮河防汛,首次启用Ⅰ级应急响应,国家防总、水利部累计派出58个工作组到一线指导工作;民政部及时下达救灾资金,安置受灾群众;财政部及时下拨救灾资金;交通部及时部署人员搜救工作;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