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恕诚:加快水利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日报 2006-11-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水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水利工作涉及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事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水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水利系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实现了治水思路的重大转变,确立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注重给洪水出路,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积极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努力保障饮水安全,妥善处理水利建设与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矛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泵站改造,发展农村水电,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老少边穷”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水利投入,促进了城乡水利、区域水利的协调发展。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严重,近年来每年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至80%;全国农村还有不少人饮水不安全,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将带来不利影响。今年我国在大江大河普遍来水偏枯、汛情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因旱人饮困难数、大牲畜饮水困难数、洪涝灾害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等5项灾害指标,都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这再次表明,我国水利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任务还十分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统筹做好防汛抗旱、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各项水利工作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着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水库8.5万座。但绝大多数水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限于当时的技术、经济等条件,以及长期以来水库缺乏更新改造资金等原因,目前很多水库病险严重。根据1999年全国水库安全调查资料,已建水库中病险严重的有3.04万座,占水库总座数的36%(其中,大型水库145座,中型水库1118座,小Ⅰ型水库5410座,小Ⅱ型水库2.37万座)。近年来,中央投资229亿元对1816座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全国水库病险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面广量大的中小型病险水库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必须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突出重点,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快除险加固步伐,力争到2010年基本消除直接影响下游城镇防洪安全的重点中小型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保障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用5年时间解决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现存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1/2,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力争到2010年全部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高砷、苦咸、血吸虫等由于先天原因导致的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部解决人口较少民族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的水,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是着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大局。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投入一直以农民为主,工程建设标准低,又缺乏正常的维护,很多工程存在严重的老化、损毁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小型农田水利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目前,由于水价不到位、末级渠系不配套或毁损严重等原因,我国农业灌排设施实际灌溉面积萎缩严重,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必须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改造的同时,把末级渠系的改造列入水利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粮食主产区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使得大中小各级渠系相互配套,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抓好这3件大事,全面推进水利发展,必须建立起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我国水利建设长期缺乏稳定的投资来源,往往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的状况,水利投资呈现周期性和阶段性变化,波动性很大。近几年,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步减少,中央水利投资呈下降趋势。需要看到,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强化中央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深化水利改革。继续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要研究建立农业水费直补机制,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灌区用水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众性专业合作组织,尽快解决目前灌区普遍存在的水费计收困难、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切实提高灌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责编:lugang